益生菌是許多人必備的保健品,在既有的觀念裡,腸道的健康、排便的順暢與否,與益生菌有很大的關聯,也顯現出在日常的重要性,導致在市面上的眾多選擇裡,延伸出不少迷思與疑問「菌種菌數該怎麼選?」、「吃多了會不會有依賴性?」、「吃了感覺沒有效果?」等。
如新針對幾項常見益生菌的迷思做解答,並推薦大家如何挑選好的益生菌,為自己的健康把關!
1.益生菌的菌數與菌種越多越好嗎?
與其吃得多不如吃得巧!
人體腸道裡可以定殖繁衍的益生菌數量是有限的,過量的菌數會被代謝掉,或反而影響益生菌效果的發揮。
如果選擇多菌種搭配,也須留意所有菌株共同的實驗數據,避免只看單一菌株的效果,好菌之間也可能會互相競爭排斥!適當選擇的好菌種與足夠的數量,就可以發揮益生菌的效果,真正幫助腸道的平衡與健康。
足夠的菌數,重點在於保證「末效期菌數」
益生菌的數量會隨著出廠時間、保存方式影響而持續減少,保證有效期限內的活性濃度,也就是末效期菌數,才能確保吃到足夠數量的益生菌發揮作用,而保證末效期菌數的產品,出廠菌數一定是遠遠高於末效期菌數!
2.常常吃益生菌是否會產生依賴性?
代謝隨時動態調整,有益生菌幫助更輕鬆
在食用前很多人會感到擔心,是否開始食用益生菌之後,腸道功能會失去自身繁殖有益菌的能力,長期下來,腸道便會產生依賴性。
而這個網路謠傳的說法,是沒有任何醫學或科學研究證實的!
腸道的代謝並非固定、一成不變的,腸道會動態的根據我們日常的飲食、生活壓力、作息環境、疾病等,不斷的更新菌相,因此持續補充益生菌,並且保持良好生活習慣,才是保持腸道健康的關鍵喔!
3.吃了益生菌無感,是不是要放棄?
改變不是兩三天,補充益生菌,開啟健康腸道調節計畫!
很多人會將益生菌視作排便仙丹,認為益生菌的效果與否,在於對於排便是否有感,其實益生菌主要是透過改變消化道菌叢生態,以此調整腸道環境、維持機能,再使排便順暢。
因此要養成好菌、讓益生菌們在腸道中「安居樂業」,是需要一段時間的!我們可以將補充益生菌當作是一項「長期的調節計畫」,如果一開始並沒有這麼「有感」,不妨給自己與腸道再多一點的時間!定期、定量的補充,讓益生菌把我們因生活飲食不規律而流失的好菌,重新找回到消化道之中。
除上述提到的菌種、菌數與效果的迷思破解外,聯合國糧食農業組織與世界衛生組織,也對優質的益生菌訂立了四大規範:
(1) pH存活率:菌株能對抗胃酸與膽汁的雙重侵襲,存活在消化道中
(2) 菌落繁殖力:有穩固黏附於黏膜上的功能,並能在腸道中存活繁衍
(3) 菌種鑑定:菌種及其產品在末效期的活性濃度應標示於標籤
(4) 食用量:食用量及使用方法應有科學根據
簡而言之, 產品要符合規範並且經科學研究證實功效,符合國際組織的四大規範,並且有末效期保證至少20億的菌數量才是真正有保障的好菌 !
調節腸道機能、維持健康不可以等,現在就跟著這些挑選步驟,選擇真正的益生好菌,「益起」更健康,告別滿腹的煩惱!